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xlxx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20


(专业代码:0402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系统的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从事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医疗卫生、教育、企业、司法等领域工作。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在职业活动中坚持原则,重视心理学相关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尊重来访者的隐私、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3.对待学术和科学研究,应秉持诚信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尊重同事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批判精神。

6.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7.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身心素质良好。

(二)知识要求

1.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数学、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心理实验、统计、测量方法。

3.掌握人生各阶段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基本的心理教育方法,熟悉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

4.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异常心理诊断的主要原则,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5.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知识,认识到社会心理规律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特点。

6.熟悉与心理学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备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三)能力要求

1.具备积极自我成长、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具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能力。

3.具备基本的人才测评和培养能力。

4.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够承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掌握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理念及技巧,具备对各类人群的常见心理障碍进行正确诊断和基本干预的能力。

6.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设计能力,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心理学问题及获取心理学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

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进行简单的外语交流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学制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心理学、医学

(二)核心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通修课程、专业主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全学程总计学分157学分。通修课程 38.5 学分,其中实验实践13学分;专业主修课程58.25 学分,其中实验实践4.7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5.25学分;公共选修课程9学分;实践创新课程8学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5.4%;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34.2%

六、培养过程与实施要求

(一)培养过程

标准学程4,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时3.5学年,此阶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第二阶段:历时0.5学年,此阶段主要进行实践实习、心理学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从而对各种心理学技术与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二)实施要求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自然科学及人文素质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训练,注重个性化培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人文素质培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通过选修课进一步充实人文知识内容;通过第二课堂、素质讲堂、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

2.自然科学教学:在必修课中开设一定的自然科学课程,为学生打下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合理制定课程标准,精炼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交互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4创新意识培养:在整个教学期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名师讲坛、学术讲座、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撰写文献综述的训练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养成科学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心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开设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测量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等实验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制定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6.外语与计算机教学:将课堂集中教学与国家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因材施教。

7实践能力培养: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和专业实习,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前三学年,每年安排2周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社会服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心理保健的意识;第四学年安排16周专业实习,10周撰写毕业论文。

七、教学相关安排

详细安排表1-9

八、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

由承担教学工作的院系负责。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全面、全程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综合考核

全面评价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由毕业论文和答辩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之前进行论文答辩。考核合格方可允许毕业。

九、毕业资格认定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全部应修课程和培养内容,达到规定学分,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按照《潍坊医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潍坊医学院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之规定,达到授予学士学位要求的,授予学学士学位。